廢紙47斤,塑料1斤,廢鐵1斤……”保潔人員一邊喊著譚存賢,一邊剛把廢物倒到車上。后來,他和農民殷春祥和解,當場付了19元。
譚寸印沒有等大車離開,幾個鄉親帶著擔子匆匆趕了過去。一堆舊報紙,碎塑料瓶,廢鋼條,一個在譚存陰前面。村民們看著他給每個人稱重,然后笑著拿了錢。
這樣的場景在譚存銀居住的湖南省武岡市龍溪鎮同心村的村民中很常見。在過去,村里常見的路邊垃圾已經消失了,一些垃圾變成了寶貴的“財富”。當廢物堆積了一段時間,村民們就等著清潔工來買。
2017年8月以來,武岡市城市已經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在農村地區,建立分類管理機制的“家庭分類、組清洗村回收和公司轉運“垃圾收集和運輸網絡和“兩個網絡的集成”為可再生資源分類和回收網絡。
舞鋼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干部譚波表示,截至目前,舞鋼市已有一半以上的農村設立了可回收垃圾收集站,垃圾處理率達95%,分類回收率達60%以上。
村里的黨委書記肖曉玲說,在過去,村里的垃圾處理是她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在進行了垃圾分類工作后,村里有了六個清潔工。
記者了解到,在同心村,每家每戶都發放了兩個垃圾桶,里面裝的都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對于可回收的垃圾,村民們根據回收手冊進行分類,等待出售。
在尹春祥的房子前面有一條小溪。幾年前,小溪兩岸堆滿了垃圾。這條河很泥濘,被稱為“水溝”。自從垃圾分類開始,垃圾按流分類就消失了。“夏天這里曾經很臭,但現在變了。你看,水很干凈。””Yinchunxiang說。
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村莊的面貌,也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據譚波測算,現在舞鋼市每年可減少垃圾填埋場8500噸,為市民和清潔工增加收入426萬元。